读出风雨背后的旷达
——《定风波》教学火花
武汉 程璐
让学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便可在温故知新中自然猜课进入到《定风波》的教学。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这一时期,他写过《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定风波》等。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一起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但伴随着几分无奈,表达得还不够强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定风波》,找一点更强烈的感受!
让学生放声读序、读词、以求读准字音;读注释,了解词面大意,尽可能的捕捉情感,读得有点韵味。“吟啸、徐行、蓑、萧瑟”几个字音字形应关注一下,在学生对译质疑后,可重点说一下“莫听”、“谁怕”的理解翻译。再借助PPT,为学生演示一下“蓑衣”、“芒鞋”,以求实感。
学生说初感: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先结合序言、注释来说,再在上片中找对应做实,以引出“风雨”来。
那么,全词中的三次风雨含义一样吗?诗人想表达的情感也一样吗?分组讨论交流,为了避免冷场,交流时,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理解的一处来说,教师可适时补充,最后再小结。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的是自然之风雨,结合序言和注释可知。不仅仅是与他人的对比,仅凭借诗句中的“莫听”与“何妨”就可读出诗人的那份无所谓、不在意,乐观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人生中的风雨。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可知,步行肯定不如马行,步行代表着被贬享受民居生活,骑马代表着当官,但诗人觉得无官一身轻,写尽了内心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超然情怀。此处可顺势让学生回成“乌台诗案”的背景。当然,由序言可知,这里的“蓑”是一个虚指,暗示着内心的积极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情”既指自然风雨,更指政治风雨、人生险途。由前文可知,风雨是有的,天晴也是有的,但诗人却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看来不是现实变了,而是“归去”的心态变了。由一些诗文可印证,苏轼归去的情怀是与陶渊明不同的,他追求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做到“随遇而安”。他被贬杭州,修建苏堤;他被贬海南,抒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情怀;即便被贬黄州,他也是沙湖买田,准备就此终老。如果说在“一蓑风雨任平生”中,他还有一种积极乐观、主动迎接挑战的态度的话,此时的他历尽人生风雨,变得达观、坦然与淡泊了。
由自然之风雨,到人生的风雨,再到心灵天空的无风无雨,诗人那豪迈达观的人生情怀展露无遗。值此,我们可以对诗人借“道中遇雨”的小事来抒人生豁达的豪情的“以小见大”写法的归纳来作结。并连指出文中的对比与双关手法。
怎么样面对人生的风雨呢?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最后,可安排两个课尾活动,一是仿照《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给这首词拟一个题目,借对词的题目的强化来巩固内容与情感;二是让学生自由背诵,强化名句意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