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联,管窥全篇
——杜甫《阁夜》教学火花
武汉 程璐
原诗: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既然第三单元赏析诗歌的要求是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即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那么我们的诗歌教学自然也应从诵读开始。先进行一般性的诵读(如节奏、停顿等),待到领悟诗情后再进行有艺术性的诵读(如基调、轻重、快慢、高低等)。
本课课后习题中有一个很好的诵读提示:1、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诵读时要深情、顿挫。2、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得平缓,而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诵讯时也应引吭高歌,第三联写野哭、夷歌之凄惨,诵读时亦应转为悲抑,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怆然有无穷之思”。
借助这个提示,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动手给每行批注,分别标注内容与读法,将诵读与感知诗联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批注,学生不难感受到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低沉顿挫的,全诗的诵读是缓慢、低沉的。据此,组织学生反复多样的诵读,闹些气氛起来,可以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与一般诗作相比,这首《阁夜》几乎句句在写景写事,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事件与景物之中,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句。
“三峡星河影动摇”,将地面之景与天空之间相结合着来写,诗的境界变得开阔了起来,而且动感十足,使得三峡的夜景十分壮观美丽。前边的“五更鼓角声悲壮”叙说的是悲惨的战事,这样事与景合在一起,壮美的景上抹上了一层悲的色彩,诗联的境界自然就变得浑厚、格调悲怆了,表现了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这两句诗还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以“五更鼓角”暗写战争,以“星河动摇”暗写星空,已属言外之意了。“鼓角声悲”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更是意中有深意,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的特点。
典故一:《后汉书·祢衡传》云:“(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吏,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后借悲壮鼓角声代指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典故二:《汉书·天文志》云:“天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可见,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由这一联扩展开去,我们发现,诗人借“岁暮阴阳催短景”抒写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之叹;借“天涯霜雪霁寒宵”抒发了自己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借“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抒发了连年战争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借“卧龙跃马终黄土(用典),人事音书漫寂寥”抒发了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其中,可以穿插背景介绍,带领学生知人论世。杜甫在夔州共住了一年零九个月,先后在赤甲、西阁、襄西、东屯居住。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四月,郭英乂继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十月,严武旧部崔旰起兵攻郭英乂,郭逃到简阳,被韩澄杀死。此后,效忠郭的一批武将又联合起来讨代崔旰,蜀中大乱。
可见,正因为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使得杜甫忧国忧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这样,由点及面,诗人的悲慨,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以充分表达,杜甫人格的伟大也尽在其中了。再结合他的《旅夜抒怀》,从意境和章法上作一次比较阅读,使得我们对杜甫又有了一次更深入的认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