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切分,化长为短
——谈谈如何背诵长诗
程 璐
在我们鄂教版每册教材14首诗中,都有一定量的长诗,如九年级上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临江仙》等。这些诗词由于较长,使得学生在背诵上产生了畏难情绪,背诵落实上往往打了折扣。怎样记住它们呢?我认为“合理切分,化长为短”是个不错的办法。
其中,“化长为短”是最终目的,它在于把一首长诗尽可能地变为一些较小的板块,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单元,以便于记忆。
而“合理切分”则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它重在一个“理”字。这里的“理”,可以是文章的行文顺序,如《古朗月行》的月升到月蚀的变化。可以是诗的内容切换,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秋风卷茅图”、“群童抱茅图”、“秋夜屋漏图”、“广厦万间图”四幅画面。可以是作者的表达方式的变换,如《观刈麦》的写景、叙事、抒情。可以是情感的变化,如《水调歌头》先矛盾仿徨后乐观豁达。
如:《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长诗。我们可以这样来化长为短:根据每四句换韵的特点,将这首长诗切分为9个板块,形成9首绝句。这里的由“换韵”而产生的音韵变化,就是该诗“合理切分”的“理”。当然,这9个板块,还可以进一步地切分为三个板块,1~2块为“景美”,3~4块为“理趣”,剩下的为“情浓”。“情浓”这一块还可以继续切分为,“男方一唱”,“女方三叹”,“最后一总”。那么,这9首绝句怎样联系起来,使得9个板块具有联系、贯通一气呢?我觉得借助“字头记忆”和“奇特联想”的办法可以轻解决。这9个板板的首字依次为“春”、“江”、“江”、“人”、“白”、“可”、“此”、“昨”、“斜”,运用“谐音”和“奇特联想”便可变为:春江人(地点),白可耻(人名),做邪(事)(行为)。或者变为:春江江(人名),人白(皮肤特点),可耻(定性评价),做邪(事)(行为)。
呈现如下:
景 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理 趣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情 浓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合理切分,化长为短”,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熟韵律、读懂诗意、读出画面、读出情味等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会让背诵如虎添翼,水到渠成。
为了给学生助兴,特填词一首。
《如梦令·背长诗〈春江花月夜〉》
程 璐
本喜长诗之趣
却恼无从记住
切齿又咬牙
誓将寻找出路
动手
动手
合理切分不错
(附:此文在《学语文报》2009年4月9日第351期上发表)
评论